尤川豪   ·  5年前
445 貼文  ·  275 留言
  分享   共 8,061 次點閱
按了喜歡:
共有 8 則留言
尤川豪   ·  5年前
445 貼文  ·  275 留言

Medium 上得到 14.8k 拍手的熱門文章。作者舉出自身經驗如下:

  1. 工作一直被打斷&開會
  2. 微管理
  3. 需求模糊不清、優先順序模糊不清
  4. 海鷗式管理(莫名其妙跑出來亂一下)
  5. 有人愛搶功勞
  6. 工作場所的環境
  7. 功能不斷改完之後又加大
  8. 毫無根據的產品定位
  9. 低估技術債的影響
  10. 工具與硬體太老舊
  11. 程式碼註解只講 How 不講 Why
  12. Deadline 緊到不合理
 
按了喜歡:
尤川豪   ·  5年前
445 貼文  ·  275 留言

我個人是對於 3、8、9 非常有感

應該跟我身處新創產業或是接案狀態有關 都在做新東西

 
按了喜歡:
Connor Hsu   ·  5年前
0 貼文  ·  7 留言

新創的定位本身就跟 3、8、9 衝突

如果產品定位清晰、需求明確,那大概也沒什麼好做了

9 比較微妙,對工程師來說技術債的影響,跟 business people 看到的影響,常常不是同個等級

搞商業的不懂技術,那就會低估技術債,工程師效率低落一直瞎忙(A)

搞技術的不懂商業,那就會高估技術債,一直重構卻沒產出(B)

兩個都不是好現象,一定要在這中間取捨,一定有人不開心,只是要怎麼最小化這個不開心

常常是工程師覺得是(A),管理職覺得是(B),然後無法達成共識。

 
按了喜歡:
尤川豪   ·  5年前
445 貼文  ·  275 留言

搞商業的不懂技術,那就會低估技術債,工程師效率低落一直瞎忙(A)

搞技術的不懂商業,那就會高估技術債,一直重構卻沒產出(B)

說的真是太好了

所以我才總是覺得 新創公司至少要有技術合夥人

也就是說 CTO 必須是共同創辦人

這樣才兩個方向都同時有人以 long-term 的角度去看待

不然 A 跟 B 很難均衡

然後過不了多久 技術債就會高到幾乎無法維護

 
按了喜歡:
Connor Hsu   ·  5年前
0 貼文  ·  7 留言

雖然我上面寫出來的二分法很好懂,但真實情況卻很複雜

即使合夥人商業跟技術都有,常常也會是偏向其中一邊的,這跟每個創辦人的個性強勢與否有很大關係

更不要說也有看過商業人不懂技術卻給技術債過多時間、或是技術人低估技術債這種反直覺的例子

到底怎樣算高估、怎樣算低估,是整個新創團隊內部要溝通的大哉問,越是身限其中就越難去評論對錯

不管是追求活下來,讓技術債台高築,工程師不開心;還是追求工程師把系統品質做到最好,最後卻燒光錢

這兩種都各有利弊

前者或許比較容易繼續發展下去,或許哪天成為穩定有制度的大企業,培養更多人才

後者則是工程師比較開心,而且下一個工作未必會比較差

投資人不一定只愛前者,因為過度追求短期利益的公司也活不久

工程師也不一定只愛後者,因為合理地控制技術債也會獲得專業能力與成就感(同樣的需求,有人的方案技術債就是比較低)

所以講到最後跟沒有講一樣,全都還是看情況,無招勝有招

沒有公式可以解的問題,也就是人的問題,永遠是最難的

 
按了喜歡:
WeselyOng   ·  5年前
0 貼文  ·  2 留言

我現在的團隊也算是新創

覺得對於"微管理"很有感覺,平時沒有管理層坐鎮,不自律的人效率很低

還有樓上提到 人的問題 也很有同感

例如有人常常自稱業界十年經驗,就聽不進五年小夥子的建議

尷尬啊

 
按了喜歡:
尤川豪   ·  5年前
445 貼文  ·  275 留言

@WeselyOng 微管理是不信任部屬,習慣插手指導細節的惱人管理方式

你說的情況聽起來比較像「不太管理」?

大概凡事過多或過少都不好...

 
Connor Hsu   ·  5年前
0 貼文  ·  7 留言

什麼都要管也不用我說了,這裡都是 RD,應該很清楚微管理的痛

但管理也是必要之惡

因為能夠放手讓員工發揮創意的前提(員工能力強+雙方信任感充足)非常難達成

都不管理,就很容易會變成請一堆 RD 來做他們喜歡的事情,然後把錢燒光

(台灣投資人耐心似乎也比較低,少有新創能不要命地燒出世界第一的技術或商業模式)

 
按了喜歡:
您的留言
尤川豪
445 貼文  ·  275 留言

Devs.tw 是讓工程師寫筆記、網誌的平台。隨手紀錄、寫作,方便日後搜尋!

歡迎您一起加入寫作與分享的行列!

查看所有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