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vs.tw 是讓工程師寫筆記、網誌的平台。歡迎您隨手紀錄、寫作,方便日後搜尋!
有想法 x 也有做法
Youtube : [ 軟體 x 如何設計 ] 領域驅動設計 | 4 層架構 + 3 類物件 | 有想法 x 也有做法
日常開發時,面對前人傳承下來的專案,改 A 壞 B ,改 B 壞 C,
各種系統模組瘋狂耦合與隨意分類,亂糟糟的系統架構,開發得很痛苦 !
基本上,專案發展到這個程度,
完全修復,不是不可能,只是成本很大 :
修復的收成本 > 修復的收益
你我都知道,在實務上的時程安排 :
「有空再修」-> 美麗,但不切實際的幻想
也許,有機會砍掉重練,或者在其他的專案,有機會重頭開始 !
但當面對全新的專案時,不希望重蹈覆徹
不是很確定該怎麼做 !?
我軟體設計的「學習之路」,是從「無瑕的程式碼 整潔的軟體設計與架構篇」,這本書開始。
部分的理解內容,闡述在「軟體的本質」。
但當時,還有一個疑問,書本內有很多理論與重要的設計原則。
不能很好的結合在日常開發中,中間的轉換過程遇到了瓶頸。
直到在「Spring Cloud 微服務架構 開發實戰」
提到的架構的規劃方法 :
領域驅動設計
補足了我實作層面遇到的問題 !
讓我可以將設計的理論原則,結合到 Java Spring 的專案中。
據此延伸,架構的規劃是沒有語言與平臺的局限性。
開發 Android 與 iOS 的 App 時,也可以完全套用這一套軟體設計的方法論。
軟體提供的服務,一定是會對映現實世界的某件事物。但開發者與使用者,看待軟體的角度,通常是不一樣的。如何在兩者之間,使用共同的語言,溝通會是一個挑戰。
Domain Driven Design 簡稱 DDD
以領域知識為核心建立的模型,領域專家與開發人員,可以透過這個模型進行交流。
確保最終設計出來的東西,是雙方共同想要達到的結果
領域驅動設計的分層結構,會分成四個部份。
越往上,離使用者越接近,是客戶能夠理解的部分。
越往下,則離程式語言與平臺越接近,是開發者搭建系統的技術實作。
用戶接口層 / 表示層(Presentaion)
從字面意思上理解,就是 UI 介面。
這一層,負責向用戶顯示信息或解釋用戶指令。
除了給人看的介面,也有可能是給機器看的介面,使用者可能會透過另外一個系統來訪問你的系統。
可以理解為這一層就是飛機的機場或貨輪的港口,負責國內外的進出口平台 :
進出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貨物
定義軟體要完成的任務,並且指揮表達領域概念的對象來解決問題。
用機場來說明的話,就是要上飛機前的海關檢查程序。
每一個站點,要調用的領域物件與服務,就是稽核人員、查核護照與檢查物品的動作。當出現異常時,依據程序,通知保安與巡警到達現場。
整套協調任務、分配工作的流程,就是「應用」
應用 = 流程
「應用」代表的是各種任務的背後的流程
應用層 : 只需要知道,要完成他的流程,需要調用領域層的哪個物件與服務。
「應用層」只管流程步驟,本身並不介入任務的實際執行。
模型層(Model Layer)
主要負責表達業務概念、業務狀態信息及業務規則
以海關的稽核人員來說 :
業務規則 : 有違禁品時 要進行通報
至於要調配哪一位,保安與巡警到達現場,則是管理中心 應用層的職責。
為上面各層提供通用的技術能力
例如:
可以理解為,海關安檢時用的:
層與層之間的調用,是由上而下,並且可以跨層呼叫
但不會出現,由下而上或者平行呼叫的情況出現
就像是要請其他的部門協助支援:
一定是循組織規章程序作業,遞交申請或者是向上通報,而不是直接跑到對方部門 ,在對方主管都不知情的情況下,要求同事協助幫忙。
這個服務調用之間的順序與流程,也有一些原則可以遵循:
元件耦合性原則:
ADP : 無循環依賴原則
SDP : 穩定依賴原則
SAP : 穩定抽象原則
這部分,是屬於「元件耦合性」的問題,後續會再獨立介紹。
領域驅動設計,可以理解為,以領域層為核心,驅動整個系統的設計方法。
在跟領域專家討論與建構模型的順序:
(領域專家不需要去管技術實作)
領域層的模型建立,還缺了三個東西,用來描述這個模型 :
物件導向概念中的「物件」,並且帶有「標示符」的對象。
POJO 物件
public class AppInfo {
private Long id; // <- 「標示符」
private String name;
private String version;
public Long getId() {
return id;
}
public void setId(Long id) {
this.id = id;
}
public String getName() {
return name;
}
public void setName(String name) {
this.name = name;
}
public String getVersion() {
return version;
}
public void setVersion(String version) {
this.version = version;
}
}
「標示符」
指的是當中的屬性有唯一識別碼,在經過軟體的各個分層結構時,仍然保持一致。
例如:
相似於實體(Entity),兩者的差異在於值對象,沒有「標示符」。
POJO 物件
public class AppInfo {
private String name; // <- 沒有「標示符」
private String version;
public String getName() {
return name;
}
public void setName(String name) {
this.name = name;
}
public String getVersion() {
return version;
}
public void setVersion(String version) {
this.version = version;
}
}
為什麼沒有標示符 ?
因為有時候,人們對於某個對象是什麼並不感興趣,
只關心他所擁有的屬性,能夠描述領域的特殊方面,即可完成任務。
跟實體與值對象不太一樣,在與領域專家規劃模型時,會發現領域中有些方面是很難映射成對象。
尤其是領域中的動作,不屬於任何對象,卻代表了一個重要行為,此種行為通常會跨越若干的對象。
將此行為加入到任一對象中會破壞對象。
對象 = 物件 = 實體 / 值對象
最佳實做的方式是將它當成一個服務(Service)
可以簡單地理解:
實體與值對象 -> 名詞
服務 -> 動詞
名詞與動詞兩者互相搭配,描述了領域中的一項任務。
Java 最常見的 Spring 框架示範如何調整
一般 Spring 框架,書籍中的範例,通常會切分成三個階層 :
優勢
缺點
套用領域驅動設計的四個分層
用戶界面層 (User Interface)
對應的是 Controller 保持不變
應用層 與 領域層 對應的是 Service
拆分成兩個 :
基礎設施層,對應的是 DAO
DAO 該算是基礎設施層的一個子項模組
所以在基礎設施層,劃分一個數據庫的區塊存放
Infrastructure/repository
基礎設施層,細節部分
領域層,細節的部分:
會在切分 實體 Entity 資料夾 與 值對象 Value Object 資料夾
此部分可以分類的更細
元件內聚性原則:
REP : 再使用性 - 發佈等價原則
CCP : 共同封閉原則
CRP : 共同重複使用原則
這部分,是屬於「元件內聚性」的問題,後續會再獨立介紹。
應用層,細節的部分:
由於應用層,代表的是一連串動作的最終結果,返回的結果,可能包含了很多,實體與值對象的內容。
所以,會在應用層內,劃分一個 DTO 資料夾
DTO 代表的是 Data Transfer Object,資料傳輸物件
資料傳輸物件,用於應用層的服務,資料物件的輸入與輸出。
通常,會以領域層的實體或值對象繼承實作:
public class AppInfoDTO extends AppInfo {
private String groupId;
private String groupName;
private String groupDescription;
public String getGroupId() {
return groupId;
}
public void setGroupId(String groupId) {
this.groupId = groupId;
}
public String getGroupName() {
return groupName;
}
public void setGroupName(String groupName) {
this.groupName = groupName;
}
public String getGroupDescription() {
return groupDescription;
}
public void setGroupDescription(String groupDescription) {
this.groupDescription = groupDescription;
}
}
除了,直接擴展,省去了重新建構的時間以外,兩者之間也建立了強關聯,
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個傳輸物件,是屬於哪一類的領域項目。
資料訪問服務,細節部分:
若持久化框架,映射的「持久化物件」允許繼承(ORM 框架 : MyBatis )
持久化物件:
PO , Persistent Object
同樣會讓該物件繼承領域層的實體或值對象
public class AppInfoPO extends AppInfo {
public String createUser;
public String createTime;
public String modifyUser;
public String modifyTime;
public String getCreateUser() {
return createUser;
}
public void setCreateUser(String createUser) {
this.createUser = createUser;
}
public String getCreateTime() {
return createTime;
}
public void setCreateTime(String createTime) {
this.createTime = createTime;
}
public String getModifyUser() {
return modifyUser;
}
public void setModifyUser(String modifyUser) {
this.modifyUser = modifyUser;
}
public String getModifyTime() {
return modifyTime;
}
public void setModifyTime(String modifyTime) {
this.modifyTime = modifyTime;
}
}
擴增的部分,通常是資料庫資料表才會特別紀錄的數據:
以上的安排規劃,使得領域層的服務,只會依賴於同層的領域物件;
不需要基礎設施層的支持,就可以單獨的進行單元測試。
這種安排規劃,也可以套用在其他種程式語言與平台上
Android
iOS
伊隆 • 馬斯克 :
如果你就讀工程科系,並且對設計東西很有想法的話
自己創業,是個相對簡單的事情。
你需要的就只是找幾個和你理念相同的夥伴。
-- Youtube : 伊隆‧瑪斯克對學生和大學畢業生的終極建議 - 如何擁有成功人生
你如果對設計有想法的話,現在更有了作法,起碼明天上班時,就可以試著去優化你的系統。
我這個結合了書籍知識以及個人經驗的,專案結構的規劃方案,也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討論,
才被團隊逐漸認可,並且套用到下一個新的專案項目中。
事情並非一簇可幾,但起碼有了方向。
並且我認為軟體設計的思維模式,也是一種大局觀的思考方式 :
如果你可以組織映射現實的軟體架構,那麼你當然也可以組織現實的實際事物。
未來的各種挑戰,說不定哪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。
謝謝分享~!